郭振家:國民黨東山再起困難重重

2016-08-22 2725

國民黨人希望東山再起,但就以眼下的情勢而言,非常不容樂觀。更嚴重地說,豈止是不容樂觀,似乎國民黨仍未到達最艱難的「谷底」。當前詭異的現象是,民進黨選舉大勝、執政上台後卻時不我與、動作頻頻,國民黨面臨長期在野的窘境卻樂觀地「閑庭信步」,豈不怪哉?

8月12日台灣《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生效了,各政黨與附隨組織從1945年8月15日起取得之財產扣除黨費、政治獻金、競選經費補助金等收入來源後,其餘就會被推定不當黨產,需移轉國有。此番可以預期的是,中國國民黨的「黨產」將遭受最嚴厲的清算,出任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的顧立雄聲稱「將在年底前將國民黨不當黨產歸零」。國民黨的黨產問題已經被民進黨追打了很多年,因此,一些國民黨人十分樂觀地說,「黨產歸零也是一件好事,國民黨將不用背負這個負資產,輕裝上路更有利於良好形象的塑造」。筆者在此卻十分憂慮,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出任主委、不當黨產只是清算國民黨、清算時間從1945年算起,這樁樁件件都是針對性極強,其中的公平公正尚難以保證,「輕裝上路」的自信從何而來?國民黨從「九合一」選舉以來經歷了一系列失敗,黨產問題是主因,還是僅僅是邊邊角角?

可以肯定的是,民進黨清算國民黨,當然不是為了國民黨好。這個問題與其從台灣民主化的視角,不如從中國傳統政治鬥爭視角,方看得透亮。民進黨視國民黨為「外來政權」,一直對其「抹紅抹黑」,「抹紅」是說國民黨聯合大陸一起「賣台」,「抹黑」是說國民黨的黨產來源不明、使用不正。當下這個「抹黑」的招數當然不會一次性使用完,民進黨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效」,所以,當國民黨人痛定思痛,希望「收拾舊河山、東山再起」,開始積極布局2018選舉之時,民進黨卻是招招「見骨」、故意讓你招數亂掉、自顧不暇。所以我們可以悲觀地預測,2018選舉年極有可能就是黨產清算的關鍵年了。

國民黨人希望東山再起,但就以眼下的情勢而言,非常不容樂觀。更嚴重地說,豈止是不容樂觀,似乎國民黨仍未到達最艱難的「谷底」。當前詭異的現象是,民進黨選舉大勝、執政上台後卻時不我與、動作頻頻,國民黨面臨長期在野的窘境卻樂觀地「閑庭信步」,豈不怪哉?有觀點認為,民進黨民調下降後,「民進黨壓力會愈來愈大,因此針對不當黨產執行的範圍與方式,藍綠就有協商空間」,難道這不是痴人說夢?國民黨欲東山再起,必須全黨團結起來,直面自身問題,鼎力推動革新。

其一,國民黨需直面自身深刻的信仰危機。「中國國民黨」的招牌從孫中山先生手中傳下來,時日已久,黨的理論建設方面創新性嚴重不足。當初,孫中山等革命志士先是面臨滿清政府腐朽不堪,舉起「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大旗最終創立中華民國,後是面臨袁世凱背叛革命、北洋軍閥獨裁統治,不得不一次次進行「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先生不懈抗爭為後來1928年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時至今日,國民黨如果還是「救國救民」的那一套,當然不能吸引民眾注意力。但若是逐漸在台灣走向「本土化」,又難以與民進黨的話語論述劃開明顯界限。因此,理論建設困境,導致了國民黨的信仰不光在普通民眾之間,就連國民黨內也是在不斷下降的,更遑論吸引年輕一代?

其二,國民黨在重大事件上的不團結很容易被對手「分而治之」。2013年的「馬王之爭」,2015年選舉時候的「洪秀柱勸退」事件,2016年立法院國民黨團希望黨團推出黨主席人選,這些事件表面上是國民黨中央凝聚力在不斷下降,背後則是各位大佬的精心算計。國民黨的「大佬政治」由來已久,大佬們不僅不願意「退出江湖」,而且希望使把勁將自己的孩子「推上歷史舞台」。同樣是年輕人的選舉,連勝文競選台北市長被媒體痛批,是因為連家在台灣的「貴族形象」;而蔣家第四代蔣萬安在立委選舉中獲勝,形象清新,是因為代表的僅僅是個人的積極努力。2017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能夠擺脫不團結的形象嗎?

其三,國民黨在人才培養方面毫無梯隊可言。當台灣進入選舉政治的時候,每一個政黨都應該對於人才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人才梯隊代表了希望,代表了未來,代表了下一次競選獲勝的保證。曾幾何時,國民黨的「大佬政治」導致了「榮譽主席」「排排隊」,但在政黨進入校園方面則表現非常乏力。台灣青年普遍接受所謂「天然獨」或者「天然台」的一面固然與民進黨的青年工作有關,但國民黨的理念缺乏認同、國民黨的青年團形同虛設也是重要原因。尤其需要提到的是,2016年2月,國民黨內針對選舉失敗之後檢討聲不斷,國民黨的青年軍組成「草協聯盟」要力推改革。然而,「草協聯盟」卻並沒有「向前走很遠」,其實是因為國民黨內從上至下支持的聲音並不是很大。當然更加現實的推論就是,國民黨的人才梯隊建設十分缺乏,年輕人普遍覺得在國民黨內缺乏上升空間。

其四,國民黨的策略選擇往往缺乏長期「推演」。與民進黨自從1991年以來以執政為目標、「穩扎穩打」、「從地方到中央」的長期戰略不同,國民黨的政黨理念既缺乏實踐性,又缺乏長遠性,往往是在被動中慌忙地接受社會的洗禮。90年代國民黨分裂固然有李登輝的因素,但是新世紀以來國民黨仍然是缺乏長期戰略,缺乏鬥爭精神。馬英九時期推行的「不統、不獨、不武」,實際上是一個矛盾百出的大妥協,當然民進黨趁著抨擊馬要壯大自己。而眼下,中國國民黨仍然將自己的發展壯大,或者寄希望於民進黨的憐憫、政黨實現「朝野和解」,或者寄希望於民進黨有一天會執政不力、民調下降,總之不是自身「內功做強」,這豈不是總盼著「天上掉餡餅」麼?

自從5月20日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的政治惡鬥並未緩解,民進黨權力不斷走向集中,抓緊時間、磨刀霍霍對國民黨進行「反攻倒算」。從長期看,台灣社會的穩定和兩岸和平的實現,離不開中國國民黨作為制衡力量的存在。中國國民黨需要深刻改革,才能在台灣社會中贏得更多民意的支持。

【中評社/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兼職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中外大國戰略比較、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政治學的理論與實踐。) 2016/08/20

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4354257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