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當局降低公投門檻的三大後果

2017-12-15 36982

綠營當局大降公投門檻之動機完全是基於政治盤算與選舉利益之考量。雖然蔡當局目前似乎在這個議題上還老神在在,但其政治後果恐怕難以承擔,其造成的隱患更是無法消除。

陳先才/評論

綠營執政當局推進的公民投票法日前通過三讀,正式定案,此引發了臺灣島內外社會的各種討論與置疑。這次公投法修正的重點,當局聲稱在於廢除鳥籠公投,公投年齡從20歲降至18歲;將提案門檻降為萬分之一(約1800多人)、連署門檻1.5%(約28萬人)、通過門檻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同意票須超過投票人數1/4,並刪除公投審議委員會,未來公投遇選舉應同日舉行;另新增行政院提案權以及不在籍投票。儘管蔡當局將公投法降低門檻之動作宣稱為還權於民,是落實直接民主的重大作為。然而事實恐怕並未如此簡單,綠營當局大降公投門檻之動機完全是基於政治盤算與選舉利益之考量。雖然蔡當局目前似乎在這個議題上還老神在在,但其政治後果恐怕難以承擔,其造成的隱患更是無法消除。

首先,公投法大幅降低門檻將成為臺灣政治紛爭持續加重的導火索。民進黨當局推動的降低公投法門檻之舉措,無異於打開了引發臺灣政治紛爭與內耗的潘朵拉魔盒。臺灣自解嚴以來,內部一直深陷省籍、統獨、藍綠等政治紛爭之中,而綠營當局重返執政後所拋出的降低公投法門檻之舉動,無疑是另一枚引爆臺灣政治紛鬥與權力角逐日漸加劇的重要誘因。由於門檻降低,基本選舉利益之考量,不少政黨特別是少數意識形態極端化的小黨或政治團體有可能濫用公投權力,在臺灣社會引發更多的政治衝突,從而使政治亂局持續不堪,對臺灣未來的政治生態發展帶來相當負面的影響。

其次,公投法降低門檻還可能使臺灣內部社會的治理不堪負荷,執政當局的各項重大政策施政陷入更大的紛擾之中,從而使施政面臨更多的阻力與干擾。在臺灣社會內部,長久以來,不少重大政策的推動都面臨正反完全對立的分歧,諸如核四議題、都更議題、美牛議題、福島食品議題等,社會的分歧與對立都比較集中,再加上近年來臺灣社會內部民粹化聲勢不斷高漲,在公投法門檻大幅降低的背景下,執政者推動的各項政策必然會面臨各種公投的干擾,社會治理效率低下的困境不但無法克服,反而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從而加劇臺灣社會未來發展的困境。

最後,公投會降低門檻無疑將使兩岸關係陷入更為困難的境地,甚至為未來爆發兩岸衝突與發生重大危機事件提供了誘因。雖然在此次公投法修改中,涉及諸如國號和領土變更的憲法議題被排除在外,但畢竟相對於之前的公投法,現在新版不但取消了公投法案審議委員會,連署門檻降低,甚至還可以電子連署,只要敢提論述,懂得行銷就會通過,臺灣過去對公投法的基本防火牆全然消失。必然會使綠營特別是急獨勢力蠢蠢欲動,加速在島內大肆推動導向分離主義的各種公投活動,此舉必然會引發兩岸關係緊張情勢之上升。因此,新版公投法非但不利於兩岸和平發展,更有可能會使兩岸關係發展情勢趨於嚴峻。

【圖片為資料】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