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疫情「口水戰」對綠營有利?

2020-04-13 17707

兩岸關係的這種逆時代潮流與趨勢之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撕裂兩岸關係有著一定的關聯度。綠營操弄兩岸關係,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獲得一定的政治利益,但長此以往,綠營能否獲利還很難斷定。

陳先才/評論

在彌漫全球的疫情衝擊下,兩岸民意對抗情緒再度上揚,也使兩岸關係性質發生了較過去不同的重大變化。兩岸這種非理性的情緒對抗,最終只會使兩岸重返民間交流開啟之前的狀態。換言之,兩岸關係再難回到以前的樣子。情緒與對抗或將成為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重要變數。

兩岸關係的這種逆時代潮流與趨勢之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撕裂兩岸關係有著一定的關聯度。綠營操弄兩岸關係,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獲得一定的政治利益,但長此以往,綠營能否獲利還很難斷定。

事實上,兩岸民間交流開啟之前,兩岸的對抗主要並不表現在民意與情緒,由於網路的缺乏以及民眾對兩岸議題參與的不足,兩岸對抗主要是體現在政治及軍事上的對抗。而當前疫情下的兩岸對抗,顯然不但加劇了兩岸之間的官方對抗,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它導致了兩岸民意的激烈對撞。

兩岸民意對抗的上揚,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和衝突是全方面的,也是深刻的。尤其是它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有著根本性的形塑效應。

一則是兩岸有可能率先重返冷戰時期的對抗態勢。

兩岸對抗的直接後果就是把兩岸重新拉回到1987年之前的歷史時光。或許今昔之光景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臺海區域特殊的歷史與現實時空背景下,臺灣問題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又重回過去,不管綠營的主觀意志有多強,未來恐不以其意志為轉移。對這於綠營急於去中國化的嘗試將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即使民進黨上下皆認為美臺關係較佳,但無論如何,臺灣問題之發展及未來都離不開兩岸之間直接的協商與談判。隨著兩岸對抗情勢加劇,美國介入的空間或影響力其實更為有限,美國除了在軍事上對臺灣的助益之外,其他的空間將更難發揮影響力,這對於臺灣而言,是禍是福應該不難預料。

二則是兩岸各種攻防更趨激烈與強化。

1987之後兩岸民間交流開啟,雖然此後兩岸之間的衝突時有爆發,甚至有1995-1996年有臺海危機事件,但總體上大陸表現得比較冷靜,克制和自製。即便是1996年臺海危機,其原因也是因李登輝訪美所引發。大陸希望通過和平交流的方式來取得兩岸關係的發展。但在後疫情時代,兩岸對抗烈度及攻防無疑大為增加,大陸對臺也未必會再始終保持克制。面對綠營的挑釁以及美國介入程度的提升,整個臺海形勢只會越來越複雜,大陸未必會再克制相讓。兩岸未來爆發諸如武力衝突的可能性確實在大增。隨著兩岸對抗程度的提升,對綠營而言,當然未必是好事。綠營和民進黨長期希望跳脫兩岸關係的框架,但兩岸之間持續的對抗與糾纏,當然無助於綠營「脫中」目標之實現。

三則是台獨勢力面臨外部的制約力大增。

誠然在當前中美戰略博弈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民進黨借機來提升臺美關係之互動,確實有一點成效。但臺美關係之互動本身有其天花板效應。在兩岸形勢大變,臺海衝突風雲再起的形勢下,美國必然會對台獨的防範與提防之心態增加。從美國過去70多年的臺海戰略觀察,華盛頓最不願意看到兩岸徹底撕破臉,更不願在兩岸之間扮演斡旋與中立的角色消失,從而使其在海峽兩岸獲利的空間不復存在。事實上,兩岸局勢越對抗,台獨的空間就越小,美國對綠營當局的壓制必然隨之會出現。

【圖片為中國大陸航母遼寧艦,來源:中新網】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