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中國兩個部分」看兩岸未來關係

2015-10-01 3766

習近平兩岸分歧不能永遠擱置下去的態度雖然仍不致於改變,但是北京的「一個國家兩個部分」政策不管和蔡英文定義的維持兩岸穩定現狀或美國定義的兩岸和平現狀的政策都同樣有務實的一面,因此台灣若能嚴肅面對,謹慎處理,未來兩岸間的關係將比在此之前許多人悲觀的預料還和緩而有穩健發展的機會。

9月24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昨提兩岸關係是「一個國家兩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張志軍強調,「我們希望通過這麼一個對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重新確認,來為兩岸關係的未來,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由於面對北京,台灣長期處在防衛性的心理狀態,因此在台灣選舉明朗化,國民黨難逃大敗,而民進黨將執政又獲得國會多數的時候北京提出這個新主張,有一個普遍的看法,認為北京過去對台通用的稱呼是「台灣地區」,「台灣當局」,現在把地區換成部分,將原本默認的「一國兩區」兩岸政治定位,改為「一個國家的兩個部分」是針對即將上台卻一直不肯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政府提出的一個期前「收緊」措施。

藍營方面,陸委會的反應很制式,只刻板重複過去「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其授權訂定的兩岸關係條例規定,兩岸關係定位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此外,這個陷入換柱風暴的執政黨,令人看不出有評價的什麼回應。

比較奇特的是綠營,綠營有的人顯然注意到了張志軍的話中有警告意味的「大家都希望台海不要出事」一句而認為這是順著習近平「台灣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將地動山搖」脈絡下對於未來蔡總統的嚴厲預警;但是也有認為這是北京將對台灣將採取相對寬鬆措施的「善意」表示,解讀分歧,方向南轅北轍。

其實「一個國家兩個部分」不是什麼中共對台灣新鮮的定位,類似的說法早有20多年的歷史;張志軍強調,「重新確認」,意思應該也很清楚:是「(舊)基礎」的「新確認」而不是「新創設」的什麼「新基礎」。

不只是這樣,這提法的始作俑者還是國民黨政府並不是中共,是1990年代國民黨政府為了對應北京的「一中原則三段論」而提出的。

1970年代北京進入聯合國後,積極和原先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建交。北京向所有的建交各國都提出以下的「一個中國」原則三段論的建交條件: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段論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到現在國民黨還都不承認;另外兩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部分,在解嚴前,國民黨政府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並存的「漢賊不兩立」立場上,不只堅決反對,還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當作叛亂團體,要加以「動員勘亂」。至於「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國民黨這本來就是國民黨的立場沒什麼問題,否則,國民黨以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豈不是蕩然無存。

不過,解嚴並且廢除《動員勘亂臨時條款》後,國民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態度就很尷尬地轉變成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而以「政治實體」加以定位。

同時,因為國際上既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自己又已經不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合法性,便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立場開始感到不安。這時國民黨顧不得自己立場的前後不一,開始質疑北京只提「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不提「大陸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做法。國民黨認為只提「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法會使台灣在兩岸間處在不對等的地位,更會嚴重侵蝕國民黨政權立足於台灣的合法性,於是針對對等要求,提出「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的主張。1991年國民黨把「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的主張在《國家統一綱領》中列入,當作綱領的第一原則。

1992年,兩岸海基海協兩會為「一個中國原則」的定義爭執不休,國民黨政府提出的方案是「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以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我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份,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份。

這應該就是今天北京「一個國家兩個部分之間的關係」主張的原始版本。

一開始由於國民黨在《國家統一綱領》為統一設訂了一些階段和條件,北京非常不滿,認為這是國民黨的緩兵之計,國家統一綱領根本就是國家不統一綱領。

至於國民黨的對等要求,北京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的統治權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繼承,因此勉強可以接受的國共兩黨對等,但是無法接受兩岸對等的立場,所以國民黨這一個主張,一開始,除了汪道涵外,以台灣的中央政府自居的北京相當久一段時間都沒有什麼興趣。直到了1990年代末,北京發現針對國民黨的要求,大可將計就計,在封住台灣的國際空間的條件下,讓台灣擁有出不了門的對等關係,這也就是所謂的對台灣主權問題「內外有別」的策略:

在國際上,屬於對外,仍舊堅持舊的一中原則三段論,不容許任何挑戰,不給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任何國家地位的合法空間;在兩岸,屬於對內,接受國民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大陸台灣對等的說詞。錢其琛在這策略下提出了「一個中國『新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提法,2002年中共九屆人大五次會議正式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之中。

自然的,北京這個新提法國民黨政府只好肯定,而且這提法不管北京自己或是當時台灣主流論壇都認為是政策向務實方向走的很重要的一步。

經過這一番回顧,初步的結論是:

1、「一個國家兩個部分」在北京各式各樣兩岸關係的說法中是一個走向寬鬆而不是走向緊縮的說法。或者至少是這樣:
對無法接受一中原則的民進黨固然是緊縮化;但是對國民黨則是寬鬆化。

2、他不是新創設的說法,而是舊說法的再確認。

3、相對於一國兩制,這說法把北京和台北的權力和法律關係,階段性地存而不論,以避免爭議;但是同時,相對於一國兩區,這說法又隱含著台灣不只是地理名詞,而是一個行為實體的意義。這兩個意涵交錯下來,默認了台灣具有相對的主體性。

北京對台灣不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一個相對主體的態度的轉變,是漸進的,其間有三個非常重大的進展,第一個是2008年胡錦濤形同對國民黨打臉一樣,在胡六點中,正式肯定台灣意識和台灣文化的正面價值。第二個是2014年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和由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稱呼彼此官銜,再進一步舉行了會談。第三,近年來逐漸釐清對台灣的政黨交流和對政府交流的定性:政黨交流核心定位是統戰;對政府交流是政策談判實務處理。

4、「一個國家兩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份,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份。 」三個提法的架構相同,但是突出的重點有微妙差別。

「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份,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份。 」突出台灣的主體性;「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強調「中國」的上位地位;「一個國家兩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則強調互為主體的彼此「關係」。

5、這提法相對地具有務實精神,很可能是對在此之前急著在和平協議上界定兩岸權力關係的策略的微調。

6、習近平兩岸分歧不能永遠擱置下去的態度雖然仍不致於改變,但是北京的「一個國家兩個部分」政策不管和蔡英文定義的維持兩岸穩定現狀或美國定義的兩岸和平現狀的政策都同樣有務實的一面,因此台灣若能嚴肅面對,謹慎處理,未來兩岸間的關係將比在此之前許多人悲觀的預料還和緩而有穩健發展的機會。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