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新定義兩岸深水區

2015-11-23 4338

台灣馬總統渴望馬習會;北京渴望雙方關係應該進一步進入「深水區」,超越九二共識而走進一中框架,從經濟交流提升到政治談判。就在雙方對渴望同時升級時,不料彼此之間關係突然急速惡化。不料在這氣氛之下,意味著雙方進入深水區的馬習會竟在馬總統完全絕望中被習近平拋了過來海峽的這邊。

從佛格森大歷史看馬習會之一

馬習會備受關注,馬總統得意地強調國際媒體已經有超過1051篇的報導。從國際三大通訊社開始,主要媒體都以歷史性的會面形容馬習會。至於分析報導主要關切的方向幾乎都強調馬習會是被運用來影響台灣明年總統大選。例如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的看法就非常典型:「習近平顯然想提醒台灣選民,如果再度選擇民進黨,馬總統主政下的兩岸正面發展可能面臨風險。」包道格這個觀點現在仍然相當主流,民進黨一開始集中火力攻擊馬習會「時機不對」顯然也是站在和包道格相同的評斷之上。

這個看法雖然主流,卻大有弱點,如今各式各樣的民調已經都說明馬習會對拉拔國民黨選情一點用處也沒有了,這後果以習近平這一個熟悉台灣事務的中國領導人來說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怎麼可能採取這樣一個明知結果會傷害自己尊嚴的策略?

無論如何,「歷史性」這樣大而又大的堂皇定位,他的內涵怎麼也不可能小之又小,小到只是幫國民黨一次必敗的選舉一個忙而已。

和歷史性這定位最相稱的說法是弗格森(Naill Ferguson),這一位發明了「中美國」 (Chimerica)概念的哈佛大學歷史教授提出的,他說馬習會是像1971改變了全球戰略格局一樣的「尼克遜式的一步」,是習近平借以在亞太建立中國領導力,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的一步。他認為儘管現在討論兩岸正常關係為時尚早,但馬習會無疑的是重要的一步。

從這觀點出發,習近平在開場白中的一句「以行動向世人表明,兩岸有密合的智慧」似乎輕描淡寫,卻正是他推動馬習會的核心精神所在。

長期以來北京一直認定美國正是破壞「兩岸密合」的障礙,在中美建交前固然如此,中美建交後美國仍然把這中國眼中的「障礙」法律化成為《台灣關係法》。北京一貫的立場是美國不應該介入兩岸事務,但是到了陳水扁執政時期,北京無奈地透過美國「共管台灣」,從此儘管美國強調,兩岸事務應該由兩岸自己解決,美國只關心過程是否和平民主,但是中美共管台灣仍然被當成通常模式。例如在最近的歐習會前夕,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人員葛來儀(Bonnie S. Glaser)就推測,習近平會希望美方在兩岸穩定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甚至盼美能保證台灣下屆總統須接受「九二共識」。結果在歐習會中,習並不主動觸及台灣問題,反而是歐巴馬先提起。

事實上,北京這一個態度的轉變很早。在2008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就開始了,馬總統宣布涉外政策是「兩岸關係優先於國際外交」,北京的即時呼應是由駐美大使在美強調,兩岸事務由兩岸自己解決,反對外國介入。

歐巴馬上台,一開始中美進入蜜月期,這時台灣地位高度邊緣化。然而隨著中美緊張升高,中美都持續重新評估和台灣的關係。先是國家安全顧問萊斯說台灣有了新朋友不要忘了老朋友;接著國務卿希拉蕊說,台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伙伴;然後是亞太助卿董雲裳說,台灣是美國在亞太極重要伙伴。

台灣方面,2008開始一面倒向北京,政治上強調「兩岸關係優先於國際外交」原則;經濟上則採取「不必憂慮美國走向衰落」的「站在中國大巨人肩上」原則。全面性的疏美親中,上台的馬總統宣布將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機制,又推遲對美軍購,中止飛彈研製,大幅縮小軍隊演習規模。直到2009在軍方反彈之下才暫停和平協議的主張。

2008直到2014,在美國持續對台灣友誼喚話的期間,兩岸關係也進入馬總統所說的60年來最好的階段,雙方從恢復海基海協兩會交往,簽訂三通、ECFA協議,雙方並在大選時聯手打敗了民進黨。

在雙方關係提升直到國台辦陸委會雙方以正式官署名義往來的新高點的2014,雙方都急切希望交往進一步提升。台灣馬總統渴望馬習會;北京渴望雙方關係應該進一步進入「深水區」,超越九二共識而走進一中框架,從經濟交流提升到政治談判。就在雙方對渴望同時升級時,不料彼此之間關係突然急速惡化。

2014馬總統急覑求北京給個「國際場合」的馬習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甚至前所未有地提出「一個中國架構」呼應北京的「一個中國框架」;不巧在台灣反服貿運動、台灣支援香港民主化和張顯耀間諜案三個風暴交撃之下,雙方鬧得關係每下愈況,北京甚至拋出對台一國兩制收回九二共識,害得馬政府在2014年9∼11月之間忙覑找失蹤的九二共識,到了今年馬借北京閱兵大動作翻臉,固然是為了維護國民黨史觀信念所致,但是更是因為對馬習會完全絕望而借機發作洩憤,雙方進入了7年來關係最險惡的狀況。不料在9月25日歐習會兩人為南海問題不歡之後,兩岸關係再反向急轉直下,一方面美國軍艦巡弋南海,一方面習近平突襲式地主動答應在新加坡這一個「第三國」舉行馬習會。雙方關係一再反向180逆轉,真是張力十足。

林中斌教授在2014年初說「台灣議題優先順序很低,除非馬習會能讓習近平統一目的實際往前邁開一步,否則習近平看樣子意願不高。」正說出了雙方渴望升級後緊張跟著升級的根源。

毫無疑問的,雙方領導人會面是屬於北京所謂「兩岸進入深水區」的內涵之一。然而1994年北京所謂的深水區除了雙方會談層級從部長級進一步升高到領導人外,更意味著會談的內涵也必須要進一步相應地從部長級管轄的「事務性」層次,拉高到政治層次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的談判。習近平說兩岸交往必須進入深水區,不能讓問題再繼續拖下去。所謂不能拖意思很清楚就是統一不能拖。顯然北京是認為民進黨既然歷經兩次選舉大敗,國共聯手反獨已經成功,雙方就應由聯手反獨進一步走向聯手促統,這時,北京甚至認為九二共識都應該功成身退了。北京這立場,在台灣方面,張亞中透過洪秀柱宣揚的,像是雙方應進入深水區,九二共識已經完成階段性功能,雙方定位要從一中各表提升到一中同表等等的主張,雖然很能契合呼應,但是洪秀柱居然因為這樣的立場被馬朱聯手換下,兩岸政府雙方氣氛如何可想而知。

不料在這氣氛之下,意味著雙方進入深水區的馬習會竟在馬總統完全絕望中被習近平拋了過來海峽的這邊,令馬總統快樂得輕飄飄地飛往新加坡,直到人從新加坡回台仍未回過神來。

這樣劇烈的轉折,林中斌說,「馬習會」關鍵是中方要的,第一大原因是南海局勢變化,包括國際法、軍事等因素影響中國的判斷,其次才是台灣選舉、可能的政黨輪替。

三個因素中影響台灣選舉是一個用舊思維理解新情境的方式,並不能成立,本文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另外兩個因素,「可能的政黨輪替」是未來才會出現的新情境,完整的意思是中共「對民進黨不放心」無法保證民進黨執政後會繼續調整至他們滿意的位置,「因此習更要把握馬英九還在任時的機會。」也就是要先和馬談出個可以「框限」未來的蔡總統的國家定位框架的意思。這也是以舊價值舊思維因應新情境的作法,如今這看法同樣是主流看法。

最後,因應南海局勢變化而進行馬習會似乎就是以新思維因應新情勢了,其實仍然不然。

首先南海緊張最近雖然升到新高點,但是南海緊張不是新生事物,是伴隨國際海洋公約生效和更早聯合國公佈亞洲東部陸緣海石油氣蘊藏後就開始了。而且為了面對海域緊張,尤其南海緊張,拉攏台灣策略在中國解放軍中早醞釀有時。因應馬總統親中政策,2009台北、北京先後召開的兩岸一甲子學術會議和孫子兵法會議,會議中過去對兩岸建立CBM沒興趣的解放軍將領突然興致勃勃認真地提了許多有如狂想曲CBM的方案。例如兩岸可以從南海海疆協防開始,兩軍兩軍成為「友軍」的前提下建立CBM。(2009<非典型論述>解放軍CBM狂想曲:林濁水)若說佛格森對中國的新戰略的猜想有如狂想曲的話,這狂想曲在解放軍軍中早想得很具體了。

如果依照這軌跡回顧馬習會前後時間中,美國雖然肯定馬習會,但是雙方的言詞和「肢體語言」的交鋒對陣還真是令人觸目心驚。
***5月底香格里拉對話,中美激辯南海問題。
***9月25日在白宮舉行的歐習會,兩人在東海及南海爭端上針鋒相對。
***10月 27日美國派出驅逐艦拉森號進行南海巡航,並駛入中國在南海2座人工島礁12海浬範圍;中國外長王毅隨後在公開場合警告美方「不要輕舉妄動,不要無事生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強調美國捍衛國際海洋法、展示在公海航行自由的影響力是例行公事。
***11月2日美國將宣佈每季度兩次派艦,巡戈南海島礁附近,「也許還會增加一點。」
***11月7日在馬習會中習近平強調中國佈署飛彈針對的並不是台灣。
***11月7日在馬習會當天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和馬來西國防部長一齊登上航母進入南海海域並表示,美國正在全面調整亞太防衛態勢以嚇阻侵略、履行美國對台灣的法律義務、協助護衛盟友,並為應對區域大範圍的軍事緊急情況。
***11月8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宣布美國聲明說,美國在台海和平穩定方面擁有深切和持久的利益,我們鼓勵兩岸在尊嚴和尊重的基礎上,朝著推進關係、緩和緊張和促進穩定取得進一步進展。
***11月8日和9日 2架美軍B-52轟炸機從關島起飛,飛經南海國際空域,中國地面管制人員曾與B-52聯絡,要求「離開我們的島嶼」,但B-52仍持續任務,後來返回關島。美國表示:「我們一向會派出B-52在該地區的國際空域上飛行。」
***11月10日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邵建隆在外交部與媒體茶敘時表示,美國應重新檢討一中政策,一中政策不僅傷害台灣,對其他人也沒好處,在台灣參與國際社會與國際組織的議題上,中國政府的一些立場其實非常愚蠢(silly),否認台灣有能力做出國際貢獻,這對大家都沒好處。

情境如此,難怪林中斌在驚訝後馬上認為南海問題惡化是馬習會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只是林中斌提到的中國因應南海局勢和框限台灣這兩個目標,雖然都是中國之所愛,但是這兩個目標一個要拉攏台灣,另一個要打壓台灣,目標互相牴觸。所以北京在不放棄一中原則下做了相當的彈性處理。

於是,理應和領導人會面相配的政治談判、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連統一訴求在馬習會中都不談,甚至連一個中國原則和反獨習近平本人都不說,兩樣都由張志軍在會後記者會中才說。雙方還同意不做政治談判,沒有和平協議,甚至沒有聯合公報,沒有聯合記者會,雙方就逕自進行了領導人66年的第一會,會面的層級和會面的內容層次完全不相當,而和去年北京對馬的要求完全是極為劇烈的轉變。這個鉅變,在階段性目標上明確由去年的促統再調整到反獨,這因應的,除了東亞戰略格局的惡化外,當然也是看到了九合一大選中台灣民眾表現出來的強烈反統氣氛。

假如領導人見面意味了雙方交往步入深水區的話,那麽北京去年咄咄逼人的政治談判不一起出現,顯然是強烈地意味北京必須重新定義深水區。然而具體而明確定義的時間顯然還不成熟,於是無論是「兩岸密合」或是被台灣多數民眾認為和「兩岸密合」扞格的「九二共識」,都顯得飄浮不落實,以致於馬習會被質疑具有高度象徵性,但是欠缺可以後續操作的內涵。

由於深水區暫時剔除了舊內涵,但新的明確定義卻空白。於是專家們的解讀天南地北。

例如固然認為北京借馬習會框限台灣的固然是主流看法,但是卻也有完全不一樣的見解
***自由時報—林濁水:習善意未提「一中」 馬閉門會「各表」 從一個羅生門談起 
***經濟學人「榕園論壇」(Banyan)專欄《炎黃子孫:微笑與握手,兩岸關係將進入動盪期》:習近平在馬習會中可能是19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大陸歷任領導人在主權「核心議題」上對台灣做出的最大讓步。
***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習近平是中國第1位願意冒「兩岸互不隸屬」的風險,與馬英九會面的領導人。他不談「兩岸一家親」、「反對台獨」、「一個中國」與「兩岸同屬一中」,放棄兩岸領導人會晤必定為「政治性會晤」的原則,與馬英九以「先生對先生」的方式進行會晤,以上舉動易被外界認為是「兩岸互不隸屬」。
***台南大學教授馬群傑:馬習會已為日後兩岸對話解除了若干障礙。在野黨雖然難以認同馬習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民進黨執政若延續過去的做法,兩岸關係恐怕很難突破;如今已有馬習會走在前,下一任總統就算是蔡英文,或許某部分可承認、某部分不予置評,但整體而言,仍不失為是一個兩岸關係突破的方向。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台灣)周邊國家會訝異,「他為什麼會這麼有彈性?會做出一個過去中國一直不願意做的事情,但在今天做了。」「兩岸關係的新變化讓台灣的國際空間出現新的可能,而且在7日晚間立刻應驗,馬英九總統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會面,居然是由李顯龍主動公開在自己的社群網頁上。」

然而這樣就足夠拉攏台灣嗎?時代雜誌質疑的很犀利:「中國大陸若真要拉攏台灣,就該凍結對台軍事威脅,並解除封鎖台灣參與國際場合。」這顯然並不是北京容易做得到的。只是要讓佛格森的想像成真,卻只有這一條路。事實上不必像佛格森推想得那麼遠,把中國目標只設定在緩和東亞緊張局勢,北京都得做到足以回答時代雜誌質疑的地步。

假如大勢這樣走,我們將驚訝地發現,46年前的「尼克遜式的一步」是以賣掉台灣換取建構新的全球戰略格局;而今天的新「尼克遜式的一步」卻必須讓台灣復權,往還回台灣被賣掉的權利的方向走。歷史的發展竟是如此詭譎,令人驚嘆。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