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黨都該誠實面對美豬

2016-01-04 6743

問題的根本既不在萊克多巴胺有沒有毒,也不在豬的來源是不是美國,而在台灣的小農式養豬業敢不敢面對自由貿易的「創造性破壞」,整併出一個能和國際競爭的規模經濟。這不是一黨一派的問題,兩黨都應該誠實面對,也該捐棄過去「誰在野,誰反對」的惡性循環,把長達八年的美豬鬥爭做個了結。

兩場辯論,朱立倫把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當成攻擊重點,然而美豬進口的問題,本來就是誰是執政黨誰就贊成,誰是在野黨誰就反對的問題。從阿扁時代到現在,雙方角色互換已經兩次。2007年是民進黨要開放,國民黨聯合豬農協會反對;2012年是國民黨要開放,變成民進黨聯合豬農協會反對。現在政黨又要輪替,朱立倫眼見當選無望,於是又開始「博臭」,給蔡英文當選後出難題。

萊克多巴胺能否使用,殘餘量能容受的範圍是多少,這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也已訂立豬與牛的肌肉及脂肪為10PPb,肝臟為40PPb,腎臟為90PPb的標準。但在現代社會,食安問題往往超越科學而變成一種宗教信仰,也牽涉到國與國之間微妙的情結。例如,明明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證明基改食物對人體有什麼害處,基改工程也是面對人口爆炸和氣候變遷所需,但自詡進步和文明的歐洲國家就是要禁止。這其中有哲學和環保的理由,但也有歐洲人自以為高美國人一等的情結在作祟。歐洲國家禁止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道理也是一樣。

反觀台灣人到底有在乎萊克多巴胺?從國人對美牛的愛用程度看來,大多數人顯然並不計較。2012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之後,進口量從1.9萬公噸到2015年已達到3.5萬公噸,短短三年成長84%。台灣人並沒有歐洲人那種自以為高美國人一等的優越感,「美國人能吃台灣人也能吃」才是多數台灣人的想法。

既然食安不是問題,美豬的問題就純粹是國內產業能否和國外產品競爭的問題。美豬每公斤成本是42元,台豬每公斤成本是62元。問題顯然不在食安,而是台灣豬農想不想和敢不敢面對美豬競爭的問題。

蔡英文說要先做好養豬業的產業升級,這點沒錯,但歷史證明,沒有國外產品的競爭壓力,國內受保護的產業是不可能自動升級的。養豬需要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既能降低單位成本,也能提高養豬戶處理豬隻廢棄物的能力。以世界最大的豬肉出口國家,每年出口一千五百億台幣的丹麥來說,該國有4000戶養豬戶,共養殖3000萬頭豬,相當於一戶養7500頭,反觀台灣一戶平均只有687頭。因為規模經濟,丹麥養一頭豬的成本比台灣便宜兩到三成,每頭母豬一年可產32.4隻小豬,台灣只能產20隻。丹麥兩頭豬所產生的廢棄物只相當於台灣一頭豬產生的數量。丹麥養豬業的規模經濟已大得嚇人,但丹麥政府仍執意要在2030年把養豬戶數再減掉2000戶,也就是以後只由2000戶來養3000萬頭豬。

台灣養豬業要走丹麥的路,勢必要淘汰和整併許多現有養豬戶,但這在台灣受保護的市場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對於每年把七成預算都放在保護和補貼農民的農委會,以及現有的豬農協會來說,拚死抵抗是很自然的反應。但台灣要加入TPP,不只要面對美豬,還要面對加拿大豬。不含萊克多巴胺的加拿大豬目前占我國進口豬肉的63%,而且味道不腥膻,國人接受度比美豬要高。在協商加入TPP時,現行高達12.5%的豬肉進口關稅,顯然至少會被要求先減半為6.25%,然後在十年內降為零關稅。就算含萊克多胺的美豬依然不准進口,生產成本只有台灣六成的加拿大豬依然會把台灣養豬業打得七零八落。

所以,問題的根本既不在萊克多巴胺有沒有毒,也不在豬的來源是不是美國,而在台灣的小農式養豬業敢不敢面對自由貿易的「創造性破壞」,整併出一個能和國際競爭的規模經濟。這不是一黨一派的問題,兩黨都應該誠實面對,也該捐棄過去「誰在野,誰反對」的惡性循環,把長達八年的美豬鬥爭做個了結。

【圖片來源:中評社】

ment,'script','//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35937129-1', 'auto'); ga('send', 'pageview');